企业如何变得“大而强”
发布日期:2002-08-07 浏览次数:3927
对这种排名做个历史的比较,更令人振奋。1995 年,《财富》的“全球500强”中,中国企业只有3 家,日本公司有149家,美国公司是151家。如今, 日本公司只有88家,减少了40%;美国公司增加到 了197家,增加了30%;中国企业从3家增加到11 家,增加了两倍多。
显然,按照《财富》杂志的评选标准,中国的企业 长进最大。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中 国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理念应是“大而强”。
“大”即是“强”
《财富》的概念
《财富》杂志评的所谓“500强”,其实是“500 大”,因为它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销售额(销售收 入)。其实,《财富》的“500强”,原来就叫 “500大”。
目前,美国的《商业周刊》、《福布斯》,英国的 《金融时报》,每年都搞各种名目的企业排名。排 名的标准,都是着眼于“大”。有的是按销售收入 的大小排序,有的是按公司规模排序(上市公司就 是按公司的市值),有的是按利润的多少排序。
《商业周刊》的主要排名榜,就叫“全球最大100家 公司”、“全球最大1000家公司”。
这表明,在他们的心目中,企业“大”的就是 “强”的,“大”就是“强”。
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 大的就必然是强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市场竞争中拼 搏发展起来的,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竞争力不 强,也不可能长大。因此,“500大”改称“500 强”也未尝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由强调“大”到强调“强”,反映 出的是价值取向演变的方向。
我们需要强调“大而强”“大不等于强”,这个特 有的命题,就是针对中国企业的现实国情有感而发 的。
目前进入“全球500强”的11家中国企业,无一例外 的是仅仅凭其“大”。
它们的人均利润率、人均销售额、资产利润率和销 售利润率等都比较落后,没有一个能进入前50名。 然而,在雇员人数却是比较多的。比如,中国石油 化工公司员工总数大约90万人,销售收入为400亿美 元;而同行业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员工总数为9.79 万人,销售收入却有1920亿美元。
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十分伟大,但是必须看到,与 国际水平比,差距还很大。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 司,国内企业不仅要大,更重要的是强。
党的十五大以来,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已成为热 点。中央期望抓紧发展的一批“大企业”,不只是 规模上大,而且核心竞争力要强,因此是又大又强 的“大企业”。这种大企业,我们不妨称之为“大 而强”。
“大而强”是笔者生造的一个词。“大”当然是指 企业的规模,“强”则是指企业的竞争力,包括核 心技术、主业实力、盈利能力、资产的质量等方 面。
“由大变强”:
国企的现实课题
“大而强”,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从状 态层面讲,“大而强”就是“不仅大而且强”,即 又大又强。从过程讲,“大而强”就是“由大变 强”,即把原来规模较大的企业做强———搞得强 壮起来。
“大而强”企业的生成途径不外乎有三种:
一种是“由强而大”,即“小而强”企业扩张做 大————依强扩大型,属于自然生成,即以产权 为纽带,用市场手段实现。
一种是“由大而强”,即把本来规模大的企业做强 壮起来。
一种是用资产重组方式一次性拼装,即把相关的优 质资产重新组合成一个法人实体,一次性拼装出一 个又大又强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
在目前的中国,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 “大而强”、“强而大”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凤毛 麟角。目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把现有的国有 大企业做强,让它们由大变强,打造成“大而强” 的企业。
大国企的“由大变强”之道,主要靠技术创新、制 度创新这“两驾马车”拉动。
制度创新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谓现代企业制 度,就是股份公司制。当然,国企的公司化改革要 受整个国家改革进度的制约,孤军深入不容易。以 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技术创新是可为的。
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抓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将钱 变为技术,再将技术变成钱”的过程。只要选得 准、运筹得好,很可能形成“钱———技术——— 钱”的良性循环。
国企由大变强,支撑点是技术创新,突破口和起点 是技术改造。就是要围绕主业做强,敢于高起点、 大投入搞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通 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新产 品,实现高回报。
“剥离辅助、减员增效”,也是国企由大变强的实 招之一。虽然这要承受巨大的阵痛,但是别无选 择。
经济日报 高路
- 上一篇:龙亢农场做大“绿色”产业
- 下一篇:省委组织部来农垦集团考察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