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委发布:2003年主要农产品 供求趋势及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
发布日期:2003-02-26 浏览次数:2622
一、主要农产品的供求趋势
(一)粮食供求稳定,价格稳中有升
2002年全球谷物产量下降,库存大幅减少,但仍处 于供求安全线以上。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单产 提高,总产量增加,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10.6%%,加 上库存充足,总量供给仍然大于需求,粮食价格总 体回落。预计2003年国内粮食价格可能有所回升; 粮食进口压力降低,出口空间增大。
1、稻谷。2002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 降,早稻价格同比略有上升,中籼稻和晚粳稻价格 同比下降,优质稻米价格较高。国际市场大米价格 高于上年,国内大米出口增长,前11个月大米净出 口增长5%%。预计2003年全球稻谷减产,消费略减, 当年产不足需,库存下降。国内大米新增供给比上 年度减少1%%左右,总消费量比上年度增长0.8%%左 右,由于库存较充足,大米市场仍然供大于求,价 格稳中趋降。名特优品种和早籼米销路较好。
2、小麦。2002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 降,优质小麦品种比重上升。由于库存充足,国内 市场供大于求格局未变,市场价格下跌。预计2003 年全球小麦总产量下降,总消费量增长,库存继续 下降。国内小麦库存充裕,市场仍然保持供大于 求,价格将基本稳定,波动不大。
3、玉米。2002年全球玉米产量下降,产不足需,期 末库存减少。国内玉米播种面积略有扩大,总产增 长5%%,市场价格在低位运行。我省玉米总产持平略 增,市场价格基本平稳。预计2003年度全球玉米生 产消费基本平衡,进口压力不大。国内玉米新增供 给将比上年增长近5%%,消费持平略增。我省玉米产 销基本平衡,高油鲜食等优质专用玉米需求增加, 外省优质玉米对我省玉米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价格 基本稳定。
4、豆类。2002年国际市场大豆及其制品价格一路攀 升。国内大豆面积减少7%%左右,总产增长5%%左右, 大豆及其制品市场价格走出低谷,呈上涨态势。预 计2003年国内大豆产量增加,进口减少,消费上 升,库存下降,市场价格波动不大。我省大豆生产 基本稳定,淮北地区高油大豆,淮河以南地区高蛋 白大豆、鲜毛豆呈发展态势,江淮之间小杂豆有很 大市场,总体价格趋升。
(二)油料供求趋于平衡,价格平稳
2002年全国油料产量(不包含大豆)比上年略有增 长,其中油菜籽减产,供不应求;花生增产,供给 比较充裕。油料总体供给偏紧,主要食油品种价格 上涨。预计2003年度全球植物油产量9221万吨,消 费量9299万吨,均是历史最高水平,期末库存将下 降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国内油料种植面积将继 续增加,特别是秋冬播油菜面积增长明显,优质品 种比重上升。按正常年景,国内油料供求矛盾将趋 于缓和,市场价格平稳。
(三)棉花产量趋升,价格趋稳
2002年国内棉花面积调减,产量下降,价格上升。 我省棉花总产较上年实际下降4.6%%;新棉上市价格 一路攀升,全省每公斤皮棉收购价约合9.60元,同 比增长35.2%%。由于近期国际市场棉花销售价格一直 看涨,加之各购销企业持货待涨,预计到2003年4月 份以前,国内标准级皮棉价格仍呈上涨趋势。2003 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将有所扩大,供不应求的紧 张局面将趋于缓和,预计新棉上市后,市场价格也 将回落。
(四)茶叶供求稳定,名优茶走俏
2002年国内茶叶产销两旺,名优茶走俏。我省茶叶 总产比上年增长4%%,其中名优茶产量占30%%以上。出 口量下降,我省前11个月,出口金额同比下降 26.58%%。国内销售扩大,全省产区没有发生茶叶积 压现象。预计2003年度全球茶叶市场供过于求的状 况不会得到缓解,国内生产的出口茶叶除主销日本 的蒸青茶因遭遇抵制,出口变数较大外,其他茶叶 出口市场比较稳定,出口量仍将维持近年水平。内 销茶市场进一步扩大,名优绿茶继续保持产销两旺 趋势。
(五)蚕茧产量基本稳定,出口有望扩大。
2002年国际丝绸市场需求低迷,价格下滑,造成国 内蚕茧收购价格降低,蚕农收入减少。我省桑园面 积扩大,蚕茧产量下降7%%,全年鲜茧收购均价下降 34%%。预计2003年度国际蚕茧市场有望复苏。我国茧 丝绸外销市场有望扩大,但由于受上年国内市场低 价影响,加之主产区库存积压影响,全国蚕茧产量 基本稳定,其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桑园面积减少, 蚕茧生产呈下滑态势。
(六)果蔬市场竞争加剧,出口潜力较大。
1、蔬菜:2002年我国蔬菜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应 充足,价格先低后高,出口增幅较大。我省蔬菜面 积扩大10.6%%,其中保护地蔬菜面积扩大20.5%%,产 量增长8%%以上,产值突破160亿元,全年蔬菜出口增 长10%%左右。预计2003年国内蔬菜生产仍将保持良好 发展势头,精细、名优品种及无公害蔬菜发展迅 速,保鲜加工品种比重上升,市场价格先高后低。 外销品种质检要求提高,但出口仍将保持增长势 头。我省蔬菜生产稳步增长,品种结构、区域布局 进一步优化,上市质量不断提高,内外贸仍呈增长 态势。
2、水果:2002年产量增长,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名 优品种价格坚挺,出口增幅较大。我省水果面积扩 大5%%,产量增长8%%,市场供应充足,苹果及名优品 种价格持平略升。预计2003年我国水果面积基本稳 定,产量上升,大宗水果名优品种及地方特色品种 发展较快,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名优水果持续走 销,出口有望扩大。我省水果生产仍呈增长势头, 安全优质水果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七)畜产品产量增长,市场看好
2002年全国畜牧生产稳中有增,肉蛋奶产量全面增 长,其中草食畜禽产品增长较快,羊肉增幅最大。 预计2003年全国畜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奶业、肉 用牛羊及优质、安全、卫生畜产品产销趋好,进出 口活跃。
1、肉类:2002年全省猪、牛、羊、禽出栏量和肉类 产量全面增长。全年猪肉均价同比下降,其中第四 季度价格趋升。由于饲料价格下跌,养猪业效益高 于上年。全省肉类外销同比增加10%%。预计2003年全 省肉类产量增加,草食牛羊肉和禽肉消费比例上 升,外销仍将保持增长势头。
2、蛋类:2002年全国鲜蛋产销两旺,上市量增加, 价格比较平稳,年均价格每公斤基本稳定在5.4元左 右,农户养鸡产蛋的效益上升。我省鲜蛋产量117万 吨,增长3.8%%,前期市场价格平稳,但至年底将呈下 滑走势。+ 3、奶类:2002年全国奶类产量增幅达到20.2%%。城 镇居民消费量增长,以酸奶、鲜奶为主,酸奶消费 超过鲜奶,跃居首位。预计2003年全国奶类产量仍 将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仍以北方七省为主;奶类 消费需求继续扩大,酸奶仍将占居首位;同时奶粉 消费也将保持较高水平,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潜力较 大。我省奶类产需缺口较大,发展空间广阔。
4、蜂蜜:蜂蜜是我省优势出口畜产品,蜂群数量和 蜂蜜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2002年产量1.5万 吨,海关出口1.2万吨,同比下降29.4%%,产品主销 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国际市场价 格略高于国内市场,其中洋槐花蜜每公斤8.00元、 紫云英花蜜6.00元、油菜花蜜5.00元。预计2003年 我省仍以出口为主,内销约占30%%左右。但出口质 量、检测要求越来越严。
5、羽绒及其制品:我省皖西白鹅羽绒质高价好,深 受国际市场欢迎,2002年出口1980吨,主要通过10 个羽绒龙头企业加工被服和羽绒工艺品出口日本、 欧美市场,全年羽绒制品出口320万件(只),创汇 收入2420万美元。预计2003年我省羽绒制品出口仍 保持平稳态势。
(八)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市场价格呈缓降 趋势。
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2年 全国淡水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跌幅趋缓;出口阻 力较大,季节性、地区性压塘压库现象严重。我省 水产品总产量163.4万吨,其中名特优产品产量占 25.1%%,产值占57.3%%,增长10.8%%。名特优产品以虾 蟹为主,产值增加7亿元,已成为我省主导优势产 品。由于品种结构的调整,水产品季节性和区域性 过剩的矛盾得到一定缓解,上市趋于均衡。预计 2003年水产品总体价格走低,波幅减弱;名特优水 产品市场价格平稳,大水面大规格的虾蟹价格坚挺 略升,小规格的价格有所下降;黄鳝、泥鳅等小品 种类和黄颡、鳜鱼等地方性产品价格稳定。在水产 品出口比较困难的形势下,我省河蟹等出口将稳步 增长,其中女山湖螃蟹将占香港市场三分之二份 额。
二、2003年重点推广的农业新品种与先进适用技术
按照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原则,建议 2003年度全省重点推广的新品种112个,先进适用技 术18项。
(一)重点推广的农业新品种
水稻新品种22个:早稻重点推广皖稻47、皖稻71、 香两优68和早籼65;中稻重点推广皖稻79、两优培 九、皖稻77、皖稻34、国丰一号、丰两优1号、天协 6号、天协5号、绿稻24、中籼92011、协优9019、Ⅲ 优98、金奉19和天协1号;晚稻重点推广华安1号、 培两优288、2301S/288、80优98。
小麦新品种11个:优质强筋小麦重点推广皖麦38、 郑麦9023、皖麦33,优质中筋小麦重点推广周麦 12、皖麦46、皖麦44、豫麦34,优质弱筋小麦重点 推广扬麦13、皖麦18、皖麦47和皖麦48。
玉米新品种8个:重点推广农大108、豫玉22、天禾3 号、皖玉9号、高优8号、DH3687、中科1号和皖玉5 号(糯玉米)。
大豆新品种3个:重点推广豫豆22号、中豆20、皖豆 15。
油菜籽新品种6个:重点推广华皖油1号、华皖油2 号、华杂4号、皖油14、皖油18、皖油19等优质油菜 品种。
花生新品种2个:重点推广鲁花11号、豫花15。
棉花新品种14个:沿江棉区要重点推广鄂抗棉10 号、“九杂四号”、“皖杂40”、中棉所29、国抗 棉1号、PG410等;淮北棉区要重点推广泗棉4号、淮 杂2号、皖杂40号、鲁棉研15号、PG410等;江淮棉 区要重点推广皖棉11号、泗棉4号和“惠丰1号” 等;因地制宜地推广中棉所29、BP(保蛉棉)32B、 BP1560B、BP410B等。
西瓜新品种8个:重点推广华蜜掌中宝、丰乐小天使 (特早熟品种)、京欣一号、皖杂三号(早熟品 种)、西农八号、华蜜八号(中熟品种)、黑蜜无 籽二号、丰乐无籽3号、天使三号、夏阳。
甜瓜新品种2个:重点推广雪里红、皖哈蜜一号。
蚕桑新品种4个:桑树重点推广育711、农桑系列; 蚕种重点推广黄山×平湖、皖夏二号。
果树新品种3个:重点推广七月酥(梨)、皇家嘎拉 (苹果)、紫玉(葡萄)。
+茶树新品种5个:重点推广舒茶早、仙寓早、平阳 特早、龙抗早、石佛翠。
畜禽新品种10个:重点推广美国杜洛克良种猪、德 国菲纳克韦良种牛、加拿大荷斯坦良种奶牛、南非 优质肉用波尔山羊、英国樱桃谷良种鸭、江淮一号 麻黄鸡、三元杂交猪、南非波尔山羊、优质黄牛、 江淮一号麻黄鸡。
渔业新品种7个:重点推广细鳞斜颌鲴、鲟鱼、江黄 颡、大口鲶、鳜鱼、龙虾(克氏螯虾)、南美白对 虾。
蔬菜新品种:夏菜冬种重点推广冬春茬茄果类、瓜 类耐低温耐弱光性品种,如沿淮淮北地区棚室栽培 的新泰密刺、砀山椒一号、杭茄一号、笋瓜、江淮 一号、江淮8号等;洋菜中植重点推广引进国外新育 成的茄果类、瓜类、叶菜类新品种,如樱桃番茄、 迷你黄瓜、金玉、银香玉一号、春夏王大白菜、金 皮西葫芦;南菜北移重点推广利用设施栽培引进热 带地区生产种植的品种,如广东菜心;野菜家植重 点推广经过人工驯化的野生品种,如荠菜、芦蒿; 食用菌家庭培植,重点推广高温型香菇、出口蘑 菇、鸡腿菇、灰树菇、银针菇等。
(二)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
种植业技术10项:重点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 产技术,香菇周年生产技术,农作物保护地及设施 化栽培技术,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技术,平衡配套 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态控蝗和生物治 蝗技术,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名优茶加工技 术,节本增效工程技术。
畜牧业技术4项:重点推广牛羊标准化饲养技术,无 公害三元杂交猪生产技术,种草养畜技术,优质肉 鸡饲养技术。
水产业技术4项:重点推广蟹鳜混养技术,无公害水 产品养殖技术,池塘双季青虾养殖技术,稻田生态 养殖技术。
+ 三、2003年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2003年各地要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重点,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实行规 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生态农 业,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合理规划,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稳定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突出抓好专用小麦、棉 花、“双低”油菜、水稻、茶叶、蔬菜、猪牛羊禽 和水产品等8种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区域规划和布局调 整,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突出抓好沿淮优质粳稻、江淮和沿江优质籼 稻,沿淮淮北优质、专用小麦,淮北和沿江棉区棉 花,沿江江淮“双低”油菜、江淮北部和固镇等淮 北东部地区的花生,临泉、宿松等县的芝麻,黄河 故道酥梨和苹果,皖南、皖西优质蚕茧,皖南、皖 西山区安全优质茶叶,城郊、沿淮淮北和沿江等地 优质反季节蔬菜(西甜瓜)生产。因地制宜发展花卉 生产。
畜牧业:皖北重点抓好黄牛产业带及长毛兔、肉 兔、优质肉羊基地建设,江淮肉猪集约化、规模化 生产,沿江肉鸭、蛋鸭、白鹅等水禽基地建设,皖 南及大别山区的猪、牛、鸡、肉鸽、鹿、兔、蜂等 天然特色畜禽养殖和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合肥、 蚌埠、淮南、淮北、滁州、马鞍山、阜阳等城郊奶 牛现代化基地建设。
渔业:重点抓好沿江湖泊生态渔业、江淮加工创汇 渔业、皖西水库特色渔业、皖北河塘优质渔业和皖 南山区休闲渔业经济区建设。
2、突出重点,抓好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 一是抓安全。按照国家和我省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 全标准,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产出品实行全程控 制,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种植业产品要 重点治理工业“三废”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外源性 污染,防止农药、化肥的自身污染,解决蔬菜、茶 叶、水果等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禁止生长激素的 滥用;畜禽产品重点解决兽药残留问题,特别是禁 止生猪饲养过程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品, 做好畜禽疫病防治;水产品重点解决药物残留和水 质污染等问题。二是抓优质。围绕8种优质农产品区 域布局,抓好基地建设,以基地带农户,实行规模 化、标准化生产。三是抓高效。依据市场需求,抓 好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保鲜等环节,提高农 产品附加值,认真做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 安徽地方特色品种包装、加工、标识、规格使用等 工作。
3、优化服务,实行产业化经营。各地要围绕搞活农 产品流通、市场开拓、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做 好各项服务工作。一是抓好信息服务工作。利用现 有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尤其是农业部农村供求信 息“一站通”和“安徽农网”平台,及时收集、分 析、发布国内外市场行情、国家有关农业政策措施 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全面推进信息服务进 村入户到企,引导农民、企业科学发展生产。二是 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鼓励专业大户、经纪人、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引导农户进入市场,为一家 一户的农产品流通做好服务。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化 经营。各地要积极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 和中介服务组织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建立利益 联合体,发展订单农业。要加强与外贸公司和农产 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联合,建设安全优质农产品出口 基地,促进外销,扩大出口。
4、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良性运行。面对入世一 年来农产品对外贸易情况,各地要在继续稳定农村 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 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农村经济良性运行。一 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认真执行农 村土地承包法,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 转。二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强化措施,强化 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要加快推进粮棉流通 体制改革,培育市场及多种形式的流通服务组织, 搞活大宗农产品流通。四要搞好培训,加强管理, 借鉴芜湖县等地劳务输出管理经验,促进农村劳动 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五要 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出口农产 品。要突出重点,抓好粮食、油料、茶叶、丝绸、 蜂蜜、园艺、畜禽、水产品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出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