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



皖河农场引导农工“观念备耕”

皖河农场引导农工“观念备耕”

发布日期:2008-03-04 浏览次数:3388

 
     3月4日上午,农工王经久推掉了麻将“预约”电话,一直在他的“书房”里查资料、在电脑旁搜索今春糯稻市场走势和生态农业新技术资料。这是今年春耕备耕期间笔者在省农垦皖河农场看见的一道风景,备耕先“备观念”成为农工新春新时尚。
     皖河农场是安徽垦区人口大场,人多地少、土地收益较低一直是农场的“软肋”,也是农工的心病。近几年,不少农工外出务工创业,留守农工搞起了规模种植,涌现了一批种粮大户和种棉能手,王经久就是应运而生的“农场主”。 2007年5月份以来,农场推行“两田制”(即身份田和招标田)改革,将职工养老保险与土地挂钩,每一位在职参保职工均配置了4亩身份田。
    “今年种田种什么?总不能再走老套路!”这些成了农场村头巷尾议论的热点话题。农场着力从观念上对农工进行春耕生产进行引导,提出了“把身份田变成精品田,把招标田变成高效田”的口号,并把“跳出农业抓农业”作为今年春耕大生产的关键词浓墨重彩地营造氛围,尽力促成三变,一变“棉农”为“菜农”,抓住城郊区位优势和安庆蔬菜基地西移的机遇,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提高亩均效益;二变“农耕”为“网耕”,过去备耕是准备农具、买买种子、翻翻往年的老皇历而已,而今年当地不少农工从网上“淘金”,了解中央“一号”文件和两会精神,钻研今年的三农政策,查找最新农产品信息,围绕市场“抬头”种田;三变“手工”为“技工”,农技人员成了农家抢手的“田保姆”,尤其是通过科技组织雪灾灾后生产,以春补冬,“科技含量就是24K含金量”。
    连日来,笔者在农场田间地头看到了新变化,农工钱冯发从正月初六开始就一直在大棚里忙于春耕备耕。钱冯发本是农场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原来承包了近200亩稻田,年收入8万多元。但他并不满足于小富即安,一直想“富而思变”。经过反复考量,钱冯发决定由种粮改为种菜,而且从钢架大棚开始起步,今年搞了30亩基地。他跟着山东人学种菜、搭着顺便车卖菜。目前已投入20多万元,第一茬毛豆种子也备齐了,30亩菜地全部撒了一层猪粪和鸡粪,这几天就要下种。种粮大户王经久从农场“种菜热”中嗅到商机,他决定办一个养猪场,为菜农提供急需的猪粪作为农家肥,同时利用猪粪肥田,搞生态农业“小循环”。
 
王 洪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