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



实施成本扩张 自办两处“农庄”---访皖河农场种粮大户刘江镇

实施成本扩张 自办两处“农庄”---访皖河农场种粮大户刘江镇

发布日期:2004-04-22 浏览次数:1633

“中央一号文件让咱大户吃了定心丸,我今年可以 放开手脚大干番啦!”4月7日,当笔者走进刘江镇 的“农庄”,这位农场主兴奋地告诉我,规模种粮 17年,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胆子太、投入多,不仅 场内拥有240亩农庄,又到邻县乡村承包了370亩稻 田。成为当地闻名的种粮“冒尖户”。刘江镇二次 创业正逢时。
刘江镇原系安徽省皖河农场普通农工,当1983年该 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刘江镇就有大 面积包田的“野心”。1987年,他承包了180亩旱 地,种植小麦和玉米,向当时的奶牛场提供饲料, 由于水系不合理,抗灾能力弱,连续三年亏本。 1990年,不甘“打败仗”的刘江镇自己投入1万多元 资金,将所承包180亩旱地实行旱改水,全部种水 稻,九十年代初已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产”的时代,刘江镇认识到搞规模效益,必须讲究 科学种田。他主动与农场农科所合作,分别于1992 年和1993年在自己的承包田里搞起了“水稻良种制 种试验”,有了技术人员指导,加上自己的艰苦实 践,他渐渐由经验型粮农成为技术型能手。1994 年,粮食市场走出低迷,刘江镇获得了可观收入, 首次尝到了种粮甜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 粮价回落,1998年1999年又连续遭受特大洪水灾 害,双重风险压得刘江镇抬不起头来,由此付出了 较为惨重的代价,一度几乎动摇了包田的信心。
2000年,农场大批农工弃耕外出务工,不少田地抛 荒。农场为解决抛荒难题,出台了降低亩费用,减 免复垦费等优惠政策,刘江镇重振旗鼓,一下子承 包了300亩稻田,同时围绕市场调整品种结构,引进 了适销对路的优质优价的太湖糯。减少籼稻种植面 积,再次出现转机。2001年,他走出去,专程到南 京向江苏农科院水稻专家拜师求教,进一步优化品 种,赢得了一个丰收年,年获利8万余元。
种稻讲究规模,要做就做最好。2001年以来,刘江 镇加大投入,按小农场的模式实施成本扩张,构建 “农庄”框架。一是投入资金对稻田进行整体布 局,改造灌溉设施,提高稻田抗灾能力;二是实施 林业措施,投入6万多元在稻田周围、沟渠旁、田埂 上种植6000棵速生杨树,6~8年后,这些优质杨将成 材成林,成为“摇钱树”;三是靠近稻田建成100m2 的仓库和晒场,保证稻谷质量。四是实施农机措 施,先后购置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两台旋耕机、4 台柴油机和小水泵,累计投资35万元。在刘江镇的 农庄,笔者看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 连的农田格局。
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几起几落,刘江镇摸索出了一 套产、供、销的经验和理念,他与江苏、江西和省 内多家客户保持密切联系,每年秋收时节他不凑热 闹,不急于抛售,而是注重对稻谷进行晾晒、风干 和储存,任凭求购者众,他按兵不动,次年春季待 粮价回升再集中销售。由于质量好,把关严,常常 卖个好价钱。去年,他承包了300亩太湖糯,加上联 合收割机的收入,全年产值30多万元,纯收入10万 元。
今年2月底,他又到邻近望江县漳湖镇六合村参加了 土地使用权公开竞标,以每亩240元的标的拿下了 370亩稻田的承包权。接下来的时间,刘江镇腾出时 间一心扑在这块新圈的“农庄”上,投入2万元资金 对稻田进行改造,实施沟渠配套。目前,他已备足 20吨化肥、1300公斤优质稻种,准备铆足了劲打造 600亩的农庄。

王 洪
安庆西郊皖河农场办公室
邮编:246009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