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



夹沟农场狠抓技术措施 确保稳产高产

夹沟农场狠抓技术措施 确保稳产高产

发布日期:2005-10-12 浏览次数:2196

近年来,夹沟农场一直把生产常规技术措施的落实 作为全场农业过程管理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几年 的努力,此项工作在实践中已取得了较为显著效 果,尤其是在小麦的栽培中技术措施带来的产量增 加值最为明显,单位产量由过去长期徘徊在800斤 上下,攀升到现在的1100左右的新水平。粮食的不 断增产,带来的是企业效益的提高、职工收入的增 加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农场和 广大职工走科技兴场路子的信心。
夹沟农场土质为典型的砂礓黑土,这种土壤易旱易 涝、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属淮北平原 的一种低产土壤,在当地俗称“漏风土”。建场以 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垦殖,土壤的各项指标都得 到了改良,粮食产量也逐步得到提高。至“十五” 前,小麦平均单产基本保持在800至900斤左右的水 平线上。“十五”期间,随着农垦管理体制的不断 深化改革和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极大 地调动了我场职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追求 不断提高的亩均效益成为职工生产经营活动的主 流,另一方面也对农场下一步如何做大做强,如何 开辟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新途径提出了课题。针 对形势的发展,场领导在综合分析了我场的产业特 点的基础上,决定从狠抓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 上入手,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拓宽增收的渠道, 实现集团公司提出的“三增”目标。几年来,我们 主要从作物生长的全过程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农 业生产技术措施。一是狠抓作物秸杆还田技术,增 加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作物秸杆中富含氮、磷、 钾、镁、钙等多种养分和有机质,它可以改善土壤 的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作物持 续增产增收。为此,从2000年以后,场首先从大豆 秸杆还田抓起,明确规定收割机下地作业必须安装 碎草装置,没有这一装置的无论是场内或场外机械 坚决禁止下地;凡是将秸杆私自运出地外的,每亩 地分别处罚家庭农场、分场领导、联系户管理人员 秸杆流失费10元、2元和1元,形成全员抓秸杆还田 技术的工作态势。2005年,场又购置了数台秸杆粉 碎机械,对小麦的秸杆进行了还田。秸杆还田技术 的实施,使小麦亩增产20——30公斤,大豆亩增产 10——20公斤,既增加了效益,又减少了因焚烧秸 杆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二是抓好板茬播肥技术, 充分利用肥料效力。要求在耕地前,将基肥及微量 元素肥按比例及时播在待耕农田上,然后深耕翻 埋,提高肥效。三是狠抓深耕技术,提高整地质 量。规定耕地必须使用马力在75匹以上的机械进行 深耕,禁止小四轮等小型耕作机械下地作业;耕深 要求在25——30厘米,达不到标准的要及时返工, 重新整地;耙地时必须重耙后带轻耙作业,耙地质 量要求平整无明暗垡块,切实把好整地关。四是狠 抓浇灌促苗技术,确保作物适时出全苗。播种后, 如不降雨,要求在48小时内及时进行浇灌,保证作 物适时出全苗;出苗后土壤中水份不足以作物正常 生长需求的,仍要继续浇灌,积极为作物创造良好 的水份生长环境。同时,在作物越冬前,也要根据 墒情状况适时浇灌一遍越冬水。五是狠抓根外喷肥 技术,进一步增加作物生长中后期的养分。小麦、 大豆生长的中后期对养分需求很大,为了及时补充 作物所需养分,要求在这个时期结合病虫害的防 治,必须对小麦和大豆实施根外喷肥技术,确保作 物中后期的良好生长。2005年小麦在经过前期的暖 冬和后期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平均亩产量 再创历史,达到了1100斤的新水平。大豆在遭受到 7月12日特大降水和8月2日建场以来罕见洪涝灾害 的重创下,除二分场被洪水淹没造成3000亩大豆绝 收外,其余被洪水浸泡数日的大豆在加强后期管理 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对二分场大豆绝 收的承包户,农场使用以前年度的风险金,实行以 丰补歉,确保大灾之年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指 标,确保大灾之年职工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目前,全场正全力以赴进行小麦的播种工作。
夹沟农场:夏长信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